緬甸-光明點燈節的由來
楊光國
緬甸地理位於中南半島西北部、東經92。與101。度之間,北緯10。與28。度之間,面積676,577平方公里。緬甸有佛國之稱,人民百分之九十篤信佛教。
緬甸這佛教國度裡,潑水節與點燈節是著名的節慶,在傳統習俗中,緬甸每年有四個節日是
在晚間燃燭慶祝的,華僑則統稱為點燈節。上述四個節日分別是四月十五日的〝結夏節〞七月十五日的〝解夏節〞八月十五日的〝光明節〞及十二月十五日的 〝拜塔節〞。節日由來主要是信仰佛教的緬甸人民,深信每年緬曆的七月十五日日落時刻,點燃燭光,就能迎接佛陀(忉利天)返回降臨人間。
據緬甸民間另一種傅說是,釋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後第七年的四月十五日在印度的舍衛城南門的一棵芒果樹下,表演從眼睛、耳朵或鼻孔內同時噴出水與火的雙神通,觀看的信眾很多表演後佛陀突然騰空而去,眾信看不見佛陀,就問其子弟〝阿那律〞,阿那律說:佛陀已前往忉利天,將在那裡結夏安居,須經過一夏七月十五日再返回人間,佛陀降臨地點則在僧迦舍城,於是信眾則在七月十五日日落時刻,點燃火把歡迎佛陀降臨,就是〝解夏日〞點燈節的由來。此一節日相傳日久,至十八、十九世紀的時代,每當七月十五日到來時,緬甸國王就在其皇城內搭建一座高大的棚架,於棚架上點燃燈火,同時由城通往大佛塔的路上亦綴滿如長龍般的燈盞,以表歡迎。在鄉間,民眾除了點燃燈火之外,也有放河燈:天燈(亦稱之為孔明燈)之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日,點燈節已成為緬甸民眾的一年之中,最大的民俗節日之一。
在緬甸,點燈節通常連續為三天,到了夜晚處處一片燈海,尤其是全緬各地數不盡的佛塔,被一串串的小燈點綴的五光十色蔚為奇觀。
曾旅居緬甸多年的回國僑胞,今雖已定居祖國,對這個記憶猶新的節日仍念念不忘。本會繼續在臺北縣中和市華新街;緬甸華僑集居最多的地區,結合本地里民,同心舉辦具有異國風情的光明點燈節,期達到敦親睦鄰,族群融合,團結僑胞的意義。
光明點燈節的主要舞台將搭建在中和市華新街七十三巷旁,舞台裝置有祈福點燈按鈕之儀式將恭請政府、地方長官、貴賓共同接鈕點亮光明之燈。除主舞台之外,旁另搭建一神壇恭奉佛像,供善男信女膜拜祈福。舞台上安排一系列緬甸傳統舞蹈、中、英、緬歌曲,民眾觀賞到多采多姿的舞蹈。節日由下午六時至晚九時止,圓滿結束。(附節目表)